近一百多年来,在IT信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,特别在20世纪八九年代是IT科技史上群星闪耀的时代。在这个大时代里,很多公司原本有可能成为信息产业的王者与弄潮儿,但最终却与之失之交臂,这些公司无论其曾经多么的辉煌,当它们开始走下坡路时,被人遗忘的速度远远超过它衰落的速度。 今天,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些失落或者已经消失的争霸者,毕竟他们曾经在信息产业呼风唤雨过。 Sun公司作为世界上顶天立地级的技术巨头之一,已经成立了将近三十年,随着不久前甲骨文(Oracle)的对其收购,Sun很可能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。也许很多人还不知道sun公司,但一定使用JDK中sun公司的Jar包。美林公司的分析师史蒂文曾说过一句话:“如果你想知道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趋势,去问Sun公司”。Sun公司作为Java语言的缔造者,一家曾经可以与微软匹敌的公司,对于IT信息产业的贡献无疑应当名垂青史。Java在最近20年间只有2014年被C语言短暂超过位居第二,其余19年均为第一名, Java语言适用范围之广,受欢迎程度之高由此可见。可实际上Sun公司是一家重硬轻软的公司,硬件才是Sun公司的主流产品,而软件则是为硬件服务的。
传奇的开始
Sun,对于这家公司很多人将其理解成“太阳”,其实不然,它是斯坦福大学网络部(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)的缩写,源自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的博士生Andy Bechtolsheim(下图右二)的设想,和他一起创业的还有MBA以及电子工程师Vinod Khosla(左一)、后来加入的Scot McNealy(右一),而Sun Microsystems作为一个公司,则是由开发过UnixBSD的Bill Joy(左二)在1982年一月以第一任CEO的身份成立
本无太阳之意,却真正成了计算机界的太阳系中心。Sun最早靠卖工作站、服务器起家。当时市场都在使用Wintel,即微软与英特尔合作的微处理器芯片,统治着整个PC王国。Sun公司成立以后就推出了第一款产品:工作站 Sun-1。 第一代Sun工作站产品极具魅力,它基于摩托罗拉68000CPU,有着1MB的内存和百万像素级的显示器。那个年代市场上常见的计算机主要是大型机和小型机,大型机以IBM为主,小型机以DEC和惠普为主,而Sun公司出产的工作站Sun-1比小型机还要小,运算能力和小型机差距不大,价格更便宜。与小型机相比,Sun-1 竞争优势非常明显,一经推出就十分火爆,公司成立当年就盈利了。
Sun陆续开发了Solaris操作系统和SPARC 指令集的处理器,实现了“软硬通吃”。摆脱了巨头在芯片与系统上的控制,Sun真正拥有了掌控自己命运的能力。 成立以来Sun始终保持着高速的发展,1986年,成立刚满四年的 Sun 公司便成功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了。
SPARC——RISC架构商用成功的标志(1989)
RISC(精简指令集计算)架构源自伯克利分校80年代的研究,Sparc最终成为商用工作站CPU的标志。Sun对Sparc的第一个设计应用在1986年发布,但到1989年才出现Sparc CPU的工作站。Sparc是一个开源的设计,其他公司基于Sparc开发出了其他产品,如富士通和LSI
Solaris的光芒(1991)
Sun对Solaris的描述是:“工业界第一套完善封装的分布式计算环境”,作为一个和AT&T的合作项目,Solaris将当时流行的三大Unix发行版(BSD, System V, Xenix)合为一体。原本Solaris的开发是要在x86和SPARC两大架构上运行,但后来Solaris只在Sun系统上出现。今天Solaris成为了开源操作系统之一
反叛的Sun公司
80年代的科技公司,都抗着“版权保护”这块大盾牌,但Sun却发起了自杀式进攻:扔掉“版权保护”的盾牌,开放技术。 从1987年开始,Sun鼓励其他公司克隆它的Sparc处理器和Solaris的Unix版本。 Sun的目的很明确:大量克隆版本可促使以Sun芯片为基础的机器,大范围出现,接着带动软件开发者为Sparc编写程序,反过来又能使机器销量增加。《财富》杂志却认为,太多的克隆版本出现,Sun将先在价格中败下阵来。无论如何,Sun的行为,无异于自杀。如果失败,它将一无所有。事实是怎样的呢?制造商们争着销售Sparc技术,使芯片成本大幅降低,性能极大提高;所有市场领域的工作站硬件,都有Sparc技术,这项技术成了行业标准;Solaris疯狂铺向市场,Sun成为了唯一一个能直掐微软7寸的硬件帝国;Solaris是当时市面上最完善的系统,比Windows更适合企业使用。价值百万美元的服务器成为各大网站的能量中心——大多数科技企业,都在使用Sun的服务器。正是Sun的反叛,推翻知识中的壁垒,推动信息开放,让更多的人更容易接触到信息。这让Sun不仅获得了巨额利润,也使它赢得了世界,成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公司之一。在回忆这段时光时,CEO麦克尼利说:“我们想用零件拼装成一辆法拉利,我们要么取得难以置信的成功,要么一败涂地。”
站上顶峰
从成立到之后的十多年时间里,Sun的发展可谓是一帆风顺,几乎没遇到过任何阻力和挑战。在开放技术领域上,Sun把这一套路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,尤其是Java。1990年底,詹姆斯·高斯林想要做个项目,CEO麦克尼利知道眼前的这个伙伴,是位极其出色的编程人员,他说:“好吧,说出你的项目,无论是什么,我都会投资。”高斯林开心的挑了几个程序员,离开了Sun的总部,去了一个“神秘”的地方搞研发。耗时5年,得到了Java。可看着Java,就像看着刚出生的小肉球哪吒一样,所有人都摸不着头脑:这玩意很好,可是,怎么赚钱?能有什么前途?就连CEO麦克尼利自己,都半信半疑的给Java定位:“这是一种通用的、无人拥有的语言,每一台计算机都适用,是从穴居部落的墙壁上偷来的。” 但这个构想没有打动任何人。一开始Sun想把它固化进芯片中,来解决电视、电话、闹钟、微波炉的控制和通信问题(对,就是物联网),但没有一家电器公司对此感兴趣。此时刚好互联网兴起,CEO麦克尼利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,他将Java放到网上,免费任由人们使用。一个任何平台都能使用的语言,和免费开源的技术,Sun公司这一次,真正撼动了整个计算机行业。当时所有网络公司都为 Java 配置了专门的开发团队。就连最骄傲的微软,为了打败网景浏览器,也不得不向对手Sun公司低头,请求授权Java的使用。数百万的开发者因Java聚集了起来,Java 就是真金白银,Java 就是自己的未来。CEO麦克尼利也从此将自己称做是”JavaMan”。但在Java15的历程中,除了和微软的一场侵权官司,赢得的16亿美元赔偿外,Sun就几乎就没能从Java身上赚过钱,撼动计算机时代,并不意味着能从中挣到钱。但Java为Sun公司吸引了整个计算业的注意力,使它真正像太阳一样,成为了中心。 这也不能责怪Sun,因为即使是甲骨文后来收购了这家企业,也依然没有琢磨出用Java赚钱的方法.倒是用它去起诉了谷歌侵权。如果能获赔,也算是靠Java赚的第一桶金。
到了2001年,Sun在全球的员工总数超过五万人,市值超过两千亿美元,销售额达183 亿美元。旗下产品不仅包括小型机、工作站、服务器和芯片,还拥有Solaris操作系统、风靡世界的 Java 编程语言和办公软件等软件产品。Sun覆盖了计算机领域几乎所有硬件和软件,产品体系比微软更全面。
有趣的灵魂,是一起对付这个世界
在Sun的黄金时代,市值一度超过2000亿美元,覆盖170个国家,全球拥有五万名员工。当时的苹果公司经营不善曾想买给Sun公司,而且要不是有人从中做梗,恐怕苹果的传奇不会是乔布斯,而是Sun了。事情起因是微软、IBM和英特尔结盟售卖廉价电脑,将苹果的高价电脑逼入了困境,最窘迫时股票仅有每股5美元。 这是一场最有可能成功的并购:苹果与Sun有几乎重合的文化“极致的创新、拥有多项专利,跳跃性的思维……”。在Sun准备宣布收购苹果的计划时,突然其中一位苹果的股东竭力反对,Sun最终不得不放弃收购。庆幸苹果最后坚守了自己,但我们也不妨试想一下,假如Sun与苹果合并,凭借Sun极强的研发能力,和天生叛逆的能量,是否会创造出更大的奇迹呢?在Sun公司,每年四月的愚人节恶作剧,几乎成了传统。
- 首席技术专家比尔·乔伊,也是创始人之一,有一次发现他最心爱的法拉力,竟被悬挂在Sun总部前的喷水池上。——哈,这是工程师们的恶作剧。
- CEO麦克尼利喜欢打高尔夫,然后当他回到办公室,发现全是沙子、绿草、球洞,还有水坑。——这是工程师们的愚人节礼物。
麦克尼利有条瑞士山地狗,名字就叫“网络”。他经常会在公司聚会时,把狗狗带到台中央,让它在标与Sun的竞争对手名称的纸板上撒尿。这种显得几分傲慢又无礼的幽默,常常让员工们开怀大笑之后,也向竞争对手发起进攻。麦克尼利曾得意的说:“出色的Unix工程师、出色的芯片设计者、出色的计算机设计师愿为我们工作。” 任何一家有活力的公司,都需要狂人,这些狂人,则需要一位更狂的人,带领他们一起攻城掠地。Sun成为IT史最伟大公司之一,斯科特•麦克尼利(Scott McNealy)是绝对无法绕开的人物。 他是除了甲骨文的拉里·埃里森之外,目前互联网公司任期最长的CEO,也是公认硅谷最好斗、最有热情的人之一。1991 年,在Sun 用十年时间建造工作站,人们认为,他胆敢在服务器上与 DEC、惠普和 IBM 叫板,简直是拿鸡蛋碰石头。然而,麦克尼利击败了巨人。1995 年,当他向全世界宣布 Java 编程语言时,人们又认为,Java虽然好,但无用。现在Java已经成为一种互联网标准。麦克尼利又赢了。麦克尼利有一个理论:
“如果你的战略是没有争议的,你就没有办法赚钱。如果每一个人都认为Sun的做法是对的,那么每个人都会做。如果每个人都在做,你就不可能独树一帜。真正的胜利者,是那些选择了非常有争议的战略,又最终证明自己正确的人。”
就像现在大家常说的一句话:如果每个人都理解你,你将会多么平庸啊!
宿命时刻
有的企业与其说是先进,倒不如说是先烈。正当Sun如日中天的时候,迎来了它生命中最强的对手:微软。微软早就察觉到了Sun可能带来的威胁,于是做出两项举措:一是发布.NET软件开发平台与Java竞争;二是发布了新一代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 NT,Windows NT的图形界面和 Windows 95 相似,但比 Windows 95更注重局域网组网和管理,让个人计算机拥有企业组网功能。Java与.NET开发平台的竞争一直持续到今天还没结束,可谓是难分伯仲,但是Windows NT对Sun的打击可是致命的。当时微型计算机(就是我们现在用的个人电脑)已经慢慢兴起,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在Windows NT的支持下,高端微型计算机在性能上和工作站相差无几,个人计算机时代即将来临。一直以来,Sun就被人们所戏称为“技术上的王者,商业上的侏儒”。 让我们看一组数据:
- 从1986年到2001年,Sun的营收高达平均每年36%;
- 营业额从2.1亿美元涨到183亿美元,并且保持连续15年。
历史上做到这一点的,只有微软、思科、英特尔。 Sun并不是商业上的侏儒。现在回过头去看,每个人都能总结出一套失败的理论,但在当时,一切都像赌注一样潦草。 做为对手,微软和IBM始终是Sun最可怕的敌人:
- IBM 投入力量在 Linux 的开发,开源代码,性能几乎能匹敌低端的 Sun 工作站;
- 微软发布服务器操作系统 Windows NT,个人计算机进入企业组网阶段。
- 个人电脑慢慢地作为服务器使用,大量用户逐步开始退出Sun的市场。
但Sun的目标从来不是桌面上摆着电脑这样的小玩意,而是网络的星辰大海。创立之初Sun就提出“网络就是计算机”的概念。从建立工作站,到关注数据共享,再到后来的全球网络开发,Sun一直在做一件事:未来所有的设备,都将通过网络管理,它们都将连接在Sun的服务器上。现在互联网火爆的云计算 的概念并不是源由Scott McNealy,而是由Sun的第五位雇员John Gage在1984年提出的,Gage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位数学讲师,但是对计算机拥有浓厚兴趣,后来成为Sun的公众形象。他预言了“云计算”的出现,后来Sun的事业腾飞时,“云计算”一直是Sun的工作理念和方向之一。
现在我们理解了云计算、物联网,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,即使是最出色的专家,也不知道因特网是什么。桀骜不驯的Sun曾在公司网页上写下一段话:当其他人致力于知识产权的保护,试图建立独立王国时,我们则致力于将公司推进网络时代。 Sun从不跟风,它自己就是风本身。
英雄落幕
个人计算机搭载 Linux 作为服务器,取代 Sun 工作站的方案越来越成熟,也更价廉物美。虽然拥有强大硬件与软件,Sun 公司的订单却开始不断萎缩。 千禧年互联网泡沫,前期积累的互联网泡沫逐渐破裂,破产、裁员、变卖资产等事件陆续在互联网公司上演。在这种情况下,各公司在计算机上的预算纷纷下调,Sun公司的生意越来越差。再加上个人电脑在性能上已经足以和工作站媲美,但是价格便宜的多。Sun落了个“高不成低不就”,在性能上比不过IBM的大型机,在价格上又比不过个人电脑。一年之内,Sun营业额就比前一年跌掉了三成,Sun猛然从盈利九亿美元到亏损五亿美元,股价从每股 247 美元跌到49美元。
变卖公司多处房产,其中就有今天Facebook总部所在的园区;开源Solaris抢回部分市场占有率;用强劲的IT技术服务带回现金流……此后每天的新闻都是Sun亏损了,又亏损了。裁员、整合…负面新闻不断。 当时账面还有20亿美元现金,CEO麦克尼利一直相信,自己还有机会再造奇迹。可最终奇迹没能再现,Sun公司走上了卖身的道路。最先出手的是IBM,它看上了Sun的软件和Solaris、Java以及MySQL等开发者社区,这可以使IBM拥有对抗微软的能力,扩大在云计算的影响力。 后来IBM担心垄断调查,收回了先前的70亿出价。Sun别无选择,只好转投甲骨文。2009 年,甲骨文(Oracle)宣布以 74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Sun。随着收购的完成,Sun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。Sun公司从 1982 年成立到 2000 年达到顶峰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,而走下坡路只用了一年,足以令人惋惜。
Sun失败了,与其说败给微软,不如说败给了时代,个人计算机时代必然要来临,这是时代发展的结果。Sun是一家真正的技术公司,它曾经创造的辉煌没有人能够磨灭,它发明的Java编程语言至今仍伴随着众多IT人员一起成长!
善待,不过是虚假的愿望
Sun的CEO麦克尼利与甲骨文的埃里森私交很好,卖给甲骨文,更多的是期望对方可以善待员工,和多年辛苦研发的产品。然而,收购了Sun得到Java的甲骨文,不久后就对谷歌发起了侵权诉讼,同时开始大量裁员。Sun存活了28年,最核心的能力,是解决最棘手的计算机科学各种问题。因此参与项目的工程师们,有做重大决策的权力。 然而,这个权力在甲骨文消失了。
工程师们再也无权做任何决策。甚至是被尊称为java之父的高斯林,都无权在java上做任何决定。“我们的决策权不复存在。”高斯林和一批Sun的工程师黯然离去。没有照料好原来的工程师,对麦克尼利一心托付的产品,埃里森做的更残酷:
- Java EE 交给了一个开源基金会;
- NetBeans被捐献给了 Apache 基金会;
- 埃里森同意Solaris 只有开源才能赢得市场,然后把 Solaris 弄死了;
- 取消 Sun Cloud ,拆除Solaris 云服务功能,然后现在是云服务的天下;
- 放弃了 Sun 的身份管理项目,而 Forgerock 用它撑起了一个价值五亿美金的业务;
Sun委身甲骨文的所有意图,一 一落空。这一次收购,被称为“开源最大的悲剧”。 有人说,Sun的伟大,在于给我们贡献的太多,自己忘记商业了,最后才被甲骨文收购。 只是,这也许就是交易的艺术。 想起诺基亚被微软收购时,CEO约玛·奥利拉说:“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,但不知为什么,我们输了。”